本量利分析,即成本—业务量—利润(Cost-volume-profit Analysis)之间的关系分析,也称CVP分析。
意义:通过分析短期内产品销售量、销售单价、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产品结构等的变化对利润的影响,为管理人员提供预测、决策信息。
用途:保本分析、保利分析、利润敏感性分析、短期生产决策等。
一、本量利分析计算规则
·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设P为利润、p为单价、b为单位变动成本、a为固定成本、x为销售量,则:
·P=p·x-b·x-a
=(p-b)x-a
·上述P,我国为营业利润,西方指息税前利润(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BIT)。
·边际贡献(Tcm)
=销售收入-变动成本=p·x-b·x
=(p-b)x=cm·x
·利润P=Tcm-a
·贡献的含义:为补偿固定成本和获得利润而作出的贡献。
二、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定:
1、成本状态分析假定
·成本已按性态合理地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类。
2、线性关系假定
·销售单价不变,销售收入与销售量成正比例关系。单位变动成本不变,变动成本与产量成正比例关系。
3、固定成本不变假定
·条件:相关范围。
4、品种结构(销售品种组合sales mix)不变假定
·多品种企业,销售比重不变。
5、产销平衡假定
·即期初与期末存货量无明显差别,产量等于销售量。
三、本量利计算分析
例:某公司生产一种产品,单位变动成本42元,固定成本20000元,单位售价70元,预计下一年度可售出1500件。
计算:单位贡献边际、营业利润、变动成本率、贡献边际率
(1)单位贡献边际=70—42=28元/件
贡献边际=28×1500=42000元
贡献边际率=28/70=40%
(2)营业利润=贡献边际-固定成本=
Tcm-a=42000—20000=22000
(3)变动成本率==b/p=bx/px
=42/70=60%
(4)贡献边际率(cmR) + 变动成本率(bR) = 40%+60%=1
四、盈亏平衡分析
·保本点(Break-Even Point ,BEP),又称“盈亏平衡点”或“盈亏临界点”。是企业经营处于不盈不亏的状态,销售收入等于成本,利润为零的销售量或销售额。寻找保本点是企业计划决策中的第一步。
·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用实物量表现,称为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简称保本销售量)
·另一种是用货币金额表现,叫做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额(简称保本销售额)。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某食品服务部经理正在考虑是否要租用一台自动食品售货机。虽然每种食品有不同的买价和销售价,经理确定平均每份食品售价为$5,进价为$3,这样有助于决策分析。
经理预计的收入与费用关系如下:
每份销售价格 $5 100%
每份变动成本 3 60%
每月固定成本
租金 $2 000
服务人员工资 9 000
其他固定费用 1 000
每月总固定成本 $12 000
计算:保本点销售额与销售量、贡献边际率
单位边际贡献率= 2 /5 = 40%
保本点销售量=$12 000÷$2
=6 000份
保本点销售额=6 000份×$5
或=$12 000÷40%
=$30 000
可见,每月只有卖出6 000份食品,或销售收入达到$30 000时,才能保本。
通过观察标准本量利图,可以掌握本量利之间的如下规律:
1.在盈亏平衡点不变的情况下,销售量超过盈亏平衡点一个单位,即可获得一个单位边际贡献的盈利。销售量越大,实现的盈利就越多。反之,销售量低于盈亏平衡点一个单位,就产生一个单位边际贡献的亏损。销售量越小,亏损额就越大。
2.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盈亏平衡点越低,盈利区的面积就会扩大,亏损区的面积就会缩小。它反映了产品的盈利性有所提高,即能实现更多的盈利或产生更少的亏损。反之,盈亏平衡点越高,盈利区的面积就会缩小,亏损区的面积就会扩大。它反映了产品的盈利性有所降低,即能实现的盈利越少或产生的亏损越大。
3.在销售收入既定的情况下,盈亏平衡点的高低取决于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总额的大小。单位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总额越小,盈亏平衡点就越低;反之,盈亏平衡点就越高。
标准本量利图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原因在于它比数字计算更加直观地反映企业相关范围内不同业务量对利润的影响,方便管理人员规划企业的产品生产和销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上海股票配资一览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