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溥仪,您脑子里蹦出来的词儿,是不是“末代皇帝”,或者干脆就是那句叹息似的“大清亡了”?可今儿咱们不聊历史书上的标签,聊点儿有烟火气的。您猜怎么着?这位爷,当年还真跟周总理开口,想找份正经工作,自己养活自己。
皇帝找工作,这事儿搁哪儿都新鲜不是?他那会儿,特赦出来,五十好几了。您想啊,总不能天天大眼瞪小眼耗着吧?恰好周总理关心,把人请到中南海,敞开了聊往后怎么过。溥仪倒也实在,心里琢磨的两个营生,一股脑儿全抖出来了。
可偏偏,总理听完,都给婉拒了。更有意思的是,他当年瞧上的这两样,放到今天,那可真是您挤破脑袋都未必进得去的热门行当。
说这事儿,还得从头捋捋。溥仪这大半辈子,自个儿能做主的事儿,掰着指头数都嫌多。三岁,懵懵懂懂地就给抱上了那张龙椅。他爹载沣站在旁边,心里头五味杂陈,瞅着那摇摇欲坠的大清。
那会儿,大清就是个病人膏肓的老人,一口气儿吊着。他这个皇帝,听着响亮,实则就是个紫禁城里的高级盆景。没几年,武昌城里一声枪响,清朝就成了昨儿个的黄花。
他退位了,可没真离开皇宫,成了个“关起门来的皇帝”。外面袁世凯、张勋他们闹得翻天覆地,他还在里头,民国政府按月给他发钱,养着。您说,他那时懂个啥呀?都是身边那些前朝遗老在替他盘算。
后来,冯玉祥带兵进了北京,把他硬生生从故宫里请了出来,这才算彻底脱了笼子。但也开始了真正的漂泊。他心里那股劲儿还没散,总想着有一天能回去,“复辟”。
日本人看穿了他这点心思,就把他弄到东北,给安了个“伪满洲国皇帝”的名号,叫康德。这十几年,听着还是皇帝,实际上呢?彻彻底底的提线木偶,一举一动都得看关东军的眼色。
为了讨好日本人,他还得把日本人的天照大神请回来供着。那日子过得,真叫一个窝囊憋屈,每天提心吊胆。啥皇帝的威严、自信,早就磨得一干二净了。
二战结束,日本投降,他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先是被苏联红军抓住,接着移交给了新中国,送进了抚顺的战犯管理所。这一进去,就是将近十年。
您别说,这十年,真让他脱了层皮,换了个人。过去那个啥事儿都不会的大少爷,学会了自己缝补衣裳,学会了打扫,干各种杂活。更重要的,脑子里的念头,翻天覆地地变了。
他开始反思自己前半辈子那些荒唐事儿,琢磨明白自己跟老百姓原来是对立的,也真真切切地后悔给日本人当傀儡那些年。后来在远东军事法庭上,他作为证人出庭,指证日本战犯的罪行,那股说话的劲儿,倒真有点过去的架势,不过这回是为正义站台。
到1959年,他拿到了特赦令,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名普通公民。他自己在《我的前半生》里头写,当时听到消息,哭得稀里哗啦。说了一句:“我的祖国,你改变了我。”这话,听着就敞亮,是真心的。
回到北京,周总理亲自见了他。聊起往后的日子怎么安排,溥仪就抖搂出了第一个想干的营生:想当医生。他咋会想这茬呢?您想啊,他小时候身体弱,宫里的太医跟前儿没少转悠,耳濡目染多少懂点。
再一个,他自己年轻时抽过鸦片,后来又给戒了,对调理身体这些事儿,觉得有点儿体会。在管理所里头,也给病号看了点儿小毛病。大概就觉得,这活儿不错,治病救人嘛。
周总理听着,琢磨了一下,特耐心跟他分析:“你以前读过些医书,这个我知道。可现在当医生,要求可高了。医学发展快得很,你那些底子怕是不够。这治病救人是人命关天的事儿,万一治坏了人,影响不好啊。”这话一说,溥仪也明白过来,确实,人命不是闹着玩的。
溥仪一想,第一个想法有点儿悬了。于是又赶紧提出了第二个:去故宫当导游,或者讲解员。这个主意,他自己觉得那叫一个靠谱!故宫,那是他打小儿长大的地方,哪棵树,哪块石头,哪段故事,闭着眼都能摸着。
让他去讲故宫,那不是手到擒来?简直就是给他量身定做的职业啊。估计他心里还挺得意这主意的。
可万万没想到,周总理听完,还是摇了摇头,又一次委婉地给否了。这是为啥Z?总理想得更深远呐。那时新中国刚成立没多久,社会上对封建帝王那套,多少还有点儿复杂的情绪。
溥仪这身份,实在太特殊了。他是最后一个皇帝。要是让他天天在故宫里头晃悠,给游客指指点点当导游,万一碰上个情绪激动的老百姓,或者遇上有心人使坏,太容易惹出乱子了。这不止对溥仪个人不好,对社会安定也不是好事儿。
就这么着,溥仪自己觉得特合适的两个工作,都被总理给否了。您现在回头看看,医生,社会地位高,受人尊敬。导游,尤其这种自带历史厚度的,带着大家游名胜古迹,也是多好的营生。搁今天,这俩可都是实打实的香饽饽。
那最后,这位爷干啥去了呢?周总理给他安排了个去处——去了北京植物园。听着好像跟他的经历风马牛不相及,可您想啊,照顾花花草草,也是个需要细心和耐心的活儿。
后来,他又被调到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当了个专员。这个工作,那可真是用对人了!他亲身经历了晚清、民国、伪满,一直到新中国。他本人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书。
让他去整理和写文史资料,特别是关于晚清宫廷里的事儿,伪满时期的见闻,那都是第一手、活生生的宝贵材料,价值太高了。《我的前半生》这本书,就是在政协的支持下完成的,影响有多大,您都知道。
您瞧,周总理这个安排,真是想得周全。既考虑了溥仪自己的特殊情况,没让他因为身份惹麻烦,也兼顾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让他搞文史研究,既发挥了他的独特优势,又相对低调。这背后,其实也体现了新中国对这位末代皇帝的宽容和改造的成功。
溥仪的后半生,虽然没了过去的荣华富贵,但也算是过上了普通人的安稳日子。他娶了李淑贤,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据说啊,他后头还闹过不少挺逗的段子。
比如说他自己去故宫,还得排队买门票这事儿,网上传得挺多。真假咱们不论,但从一个侧面儿说,他确实是踏踏实实融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了。
还有人说他去故宫,指着墙上挂的光绪皇帝照片说:“这是我爹!”其实照片是醇亲王载沣的,他爹没错,但真不是光绪。这些小插曲,反倒让他这传奇的晚年多了几分活生生的烟火气。
您要说溥仪这一生,可真是够跌宕起伏,跟演戏似的。从至高无上的皇帝,沦为阶下囚,最后又变成了普通公民。这中间的落差,可不是一般人能扛得住的。他想当医生,想当故宫导游,这些看似挺朴素的愿望,其实透着他渴望在新社会自食其力,好好过日子的念头。虽然愿望没达成,但最后总算找到了份合适的工作。
要说啊,他是挺不幸的,生在帝王家,身不由己。可他又挺幸运的,赶上了新时代,给了他个重新做人的机会。这事儿本身,细琢磨起来,还挺有说道的。
上海股票配资一览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