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潮观鱼]
也许这是全世界最特殊的一个电影剧组,导演不知道剧组去哪儿了,只能看央视新闻寻找他们的踪迹。
也许这是当今世界最难拍的电影,因为只有像极少数中国这样的航天大国才能有拍摄的场地和条件。
这是由中国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用带上空间站的电影摄影机在太空中实景拍摄的电影,用神州十三号乘组三名航天员的第一人称视角记录了他们183天的真实生活、工作场景和太空视角的壮美宇宙和山河。
9月5日,电影《窗外是蓝星》在全国院线公映,新潮观鱼参加了上海场的观影和线下交流活动。
导演朱翌冉说,这部预算有限的纪录片能在院线公映已属不易。朴素的名字、朴素的海报,《窗外是蓝星》一眼看去给人一种这会是一部平平无奇的“主旋律科教电影”的错觉,习惯了在央视新闻里看火箭发射和航天员在空间站内画面的我们也许会疑惑,“三位业余摄影师,一个半小时的篇幅,究竟能拍些什么?”
然而电影结束之后,大多数观众都在津津有味地回味电影内容,颇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从飞船发射时女航天员王亚平随身携带的小兔子挂件逐渐失重漂浮,到老大哥“栋夭(01)”翟志刚一句东北味浓郁的“飘了啊~”,以三位个性鲜活又接地气的航天员视角展现的“太空183天”就与充满高精尖仪器的空间站和神秘浩瀚的宇宙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反差萌与化学反应,让观众觉得这不是一部高高在上的科教片,而是趣味横生独一无二的“太空Vlog”。
“星际航行”是王亚平在旁白中反复提到的一个词,航天员们每一次的任务,每一个实验都是在为人类探索更深邃的太空积累经验。电影的结尾,一组珍贵的历史镜头中,观众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是从70年代就开始的几代人前赴后继的风险,从钱学森、杨利伟到电影中的三位航天员,再到后续更大的团队,再到逐渐发展壮大的空间站,这些鲜活的画面在结尾把电影的格局又从生活细节的微观拉到了星辰大海的伟业。
导演对在场观众说,这部电影的诞生并非一个自上而下的任务,而是一个灵感,一种热爱再加上一点责任与使命感:
“我们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俄罗斯的电影正在国际空间站上取景,法国的航天员用自拍的形式在国际空间站上拍摄了16次日出,只有航天大国和航天强国才可以拍这样的东西,我们中国人如果今天不做,也许过10年还是要有人去做,为什么不早早就去做呢?”
“我觉得我们走出了第一步,说不定下一步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就能上我们中国的空间站上取景了。”
上海股票配资一览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