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朋友圈里陆陆续续有一些老同学晒出了自己的第二春生活:
有的在大学当副教授了,有的当上了市里的教研员,还有的跳出了学校体制,自己开了培训机构、写书、做课程,风生水起。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当年都是一批吃螃蟹的人,走的都是公费师范生这条路。
那时候,师范类毕业生普遍不吃香,很多人都往公务员、金融、企业跑,考师范的往往是家里条件一般、想求稳的学生。
但这一批人,赶上了好时候,国家还真把这批人当回事儿,大学四年学费、住宿全免不说,毕业后包分配,各地教育局抢着要。
更重要的是,那时候回去教书,哪怕是去个县城,也不会太吃亏。
教龄一长,职称慢慢评上了;
干得好,学校让你带重点班、当年级组长;
再碰上人缘好点的,没几年就当上副校、正校了。
别小看这些副校长,很多是县里教育系统说得上话的人,手里资源也不少。
而且,那时候买房买车也便宜,很多人30岁前就在县里有房有车了。
赶上房价暴涨的,翻几倍不止。
可以说,那一波公费师范生,虽然一开始没多风光,但后来都过得挺体面。
不过,再看看现在的新一批公费师范生,日子可没当年那么滋润了。
别的不说,光是包分配这件事,现在就大打折扣。
名义上是有编有岗,但实际情况是——你得服从调剂。
有的被分到偏远乡村小学,一待就是6年、8年;
有的还没毕业就接到通知:岗位取消、县里编制紧张、请自行就业。
更现实的是,现在编制越来越紧张。
就算你是公费师范生,也得在乡镇熬资历,想进县直、重点校,得等人退休、得拼后台、得靠关系。
有的地方甚至变相让公费生走合同制,6年服务期一到就让你自谋出路。
还有一个现实变化,以前的重点班奖金多,一个班带下来能拿几万甚至十几万。
但现在,这种灰色激励制度越来越透明,重点班和普通班差距缩小了;
课外辅导也被严格监管,绝大部分的老师还是靠基本工资吃饭的。
说到底,时代变了。
以前做老师,是条隐忍后图安稳的路;
现在做老师,更像是一场慢热但内卷的修行。
越稳定的地方,越卷;
越偏远的地方,越不想待。
当然,这不是说现在的公费师范完全没出路。
有能力的,依然能突围。
但不再是一毕业就吃香,而是熬得住、卷得动,才能换来一点稳稳的安全感。
如果你身边也有年轻人想报考公费师范,不妨和他们多聊聊,让他们了解这个选择背后的代价和收益。
不劝退,也不盲目吹,只是希望他们知道:
这条路并不轻松,但也不是完全没希望。
上海股票配资一览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